互联网经验——项目管理
在最近十几年的互联网圈子里,若是把产品比作一个小孩,那产品经理就是他妈,项目经理就是他的班主任。妈没法换,可老师带完这一批还有下一批,这就注定了项目经理永远只能奔跑在项目未结束或正开始的途中。
任何一个互联网项目从构思到落地,到完成,要确认的事项成千上百,项目经理都可谓是职场上的多面手,既要应付得老板,也要手刃得了开发,不仅要衔接好产品,还得关注用户体验设计。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,项目可能就会整体延期,而锅就一口,你不背谁背...
这次分享的既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方法: 构建闭环
何为“闭环”:
百度百科中将“ 闭环 ”同时也定义为“ 反馈控制系统 ”,我认为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此—— “反馈”
回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场景中,无论是主动推动的一件事情,还是简单的一个询问,亦或仅是微信里的一条信息,都会希望对方给予一个反馈,而这就是最简单的闭环了。
总结为三点即为 ”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“
项目管理中的闭环
在一些初创公司或者没有流程系统的中小型公司,在项目和工作中,很多信息的获取或同步,都会相对被动。举几个详细的场景:
场景原型:
场景1:
开发的前后台联调,大家一开始各做各的事情,到该联调的时候,总会希望别人来主动发起,或者说自己的部分写完了,就一声不吭继续做其他事情了;
场景2:
产品经理安排好了一个需求评审会,会议结束后,对应需求或者模块人员也落实了,后来却要一再催促开发,才能给出WBS(工作分解结构(Work Breakdown Structure))和工作量评估;而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,时常会要求按时反馈才进度,但开发却总是延迟,更甚者直接就忘记了;
场景3:
提出了一个设计需求,安排了具体的负责人,也明确了设计时间,但是到了时间节点的时候,还需要去问设计师,是否已经完成;
场景4:
需求在开发实现过程中,好像还挺顺利的,但一到验收环境,就问题频出,导致上线时间延后,甚至影响以前已开发的功能;
场景5:
当前版本开始测试了,但每天并不知道测试的具体进度,也不知道是否有什么问题,发现的问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决后上线;
场景6:
老板交代了一件事,比如写总结或分析报告,自己写完了,也发给了老板,但老板可能好多天后才想起来,而且有些还会问,你的报告什么时候能写完发给他?
场景7:
一件老板比较关心的事情,安排自己去处理,事情比较复杂或者比较费时,短时间内给不了结论或者反馈,恰是这种情况,老板因为关心,又来催问,想了解事情的进展。
诸如以上的场景,大家是否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?而这些场景,在项目管理过程中,时常会出现。概括起来说,这些场景,都可以归类为 "没有形成较好的闭环和较好的反馈" 。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在辅助、引导和管理一个项目时,哪些是可以形成闭环的呢?这里不去说项目的五大过程管理组,也不去讲PDCA闭环管理,因为这些本身就是很好的闭环, 这里要谈的,更多是聚焦具体团队可以形成的闭环模型。
闭环模型
产品经理:
一个需求的提出,不管落实到功能还是想法,不管是设计还是开发,都需要形成这个 闭环 :
项目经理有没有落实下去,落实的是谁在做,什么时候做,什么时候做完,什么时候可以验收,验收完,转给测试验证,这个需求最终实现,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。
里面其实是有一个大闭环和一个小闭环:
小闭环: 需求方提的需求,产品经理是否有落实下去,你确认了;
大闭环: 什么时候做,什么时候做完,什么时候验收,然后到验收完。
模型中标注颜色的部分,是在负责具体需求时,比较容易忽略的。项目过程中,有很多需求方在提出需求后,就基本上不管了,也不专注去验收的。
开发: 接到一个需求任务,从需求的评审开始,到方案设计,编码,联调,自测,转验收,bug解决,需求完善,周知设计或者产品经理验收,才算一个完整的闭环。同样,有不少同学可能只专注于自己的编码和自测,并没有去同步或者及时同步到相关人验收。
设计: 设计的同学接到需求,制作完成,周知到下一个环节的负责人,然后在版本里面验收完效果,才算一个完整的闭环。这点在以往的一些项目中,是很弱的一个环节,经常会在验收版本的时候才发现,版本的实现效果和设计的效果差别很大,很明显就是验收的环境,没有把设计纳入到验收的闭环里面来。
测试: 从需求评审开始,用例设计,版本的测试,bug的回归,版本质量风险的评估、总结,最后到项目报告的反馈,形成完整的闭环。而实际测试的过程中,因为周期往往比较长,或多或少会缺少中间测试环节或测试进度的反馈,也会缺少版本质量风险的评估。
综合以上闭环模型来看,每个团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某个环节的遗漏,或者反馈不到位的地方,而这些情况累计起来,对项目的推进,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。作为项目经理,不仅仅只是在项目启动阶段,规划阶段做好了,就万事大吉了,而应该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执行和监控阶段。
我们每天可能75%的时间都在沟通,对于项目中的很多事情, 我们坚持“相信团队,但必须核实”的原则。
检查项目具体事项,小团队可能还好,晨会或者发发邮件聊聊天,就都了解清楚了;一旦团队规模大起来,在成员很多的情况下,什么事情都要一一去审查的话,那会累到不行,而且一天下来,基本上没什么收获。审查的时间耗掉太多,基本上也就没留下什么时间去思考和解决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;没有时间去汇总、整合项目的有效信息同步给主要干系人,这样势必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。
所以,作为项目经理,我更认为应让以上各闭环模型都形成真正的闭环,形成良性的闭环,这样不仅可以释放大量的精力,让自己轻松很多,还会事半功倍。
那么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,如何更好地让各个环节都形成有效的闭环呢:
1.规范流程
流程是为了效率服务的。通过规范项目开发流程,把大大小小的闭环串联起来,形成项目的大闭环,可以让团队成员清楚地知道,每个团队在哪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。
下图是我们在项目过程中总结提炼的一个双闭环的验收流程,从多个项目的实际反馈来看,的确有比较好的效果。每个需求完成后,开发在自测期间,涉及到设计资源的验收,就及时周知设计负责人一起验收,可以很好地避免需求转策划验收时,出现大量的设计效果方面的问题。
2.建立规则
光有流程还不够,因为流程并不具备很好的约束力。因此建立规则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,获得有效的反馈,让团队互相形成一种约束力。
比如,流程走到需求评审完,该输出WBS任务分解和具体的工作量时,提醒过一次没有按时输出,可以豁免,后面还没有按约定时间输出,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了;
同样,比如设计完成时需确定且及时告知下个环节的负责人,提醒过一两次之后,还是没有按时,也需有惩罚;
产品没有按时体验和验收需求或版本的,也要有惩罚措施。
建立很基本的有效反馈机制,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释放项目经理,不用事无巨细地去问,以此形成积极主动且有效的反馈机制。
但有一个前提,项目经理在定这些规则时,一定是要和团队达成共识,切忌单方面去制定某种规则,要不然,很容易适得其反。
3.用好工具
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,尽可能自动化。
项目经理要尽可能让能自动化的都自动化,让各个环节的闭环在工具中生根发芽,潜移默化,形成有效的自运转,这样才能进一步地释放自己的精力。
例如,TAPD就是一款非常强大的工具,我们可以设定需求管理流程和缺陷管理流程,这可以帮助我们将需求管理和缺陷管理的流转全部自动化,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;可以让项目的整个过程和信息更加透明化;可以让团队成员彼此都清楚知道上下游环节的负责人;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。
工具自动化还有另外的优势:不用什么事情都去问一遍,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沟通成本。
比如:我们在明确设计完成时,要在TAPD需求单的评论里面,备注好资源输出的路径(svn地址),然后转给具体负责的开发人员,同时,在群里面艾特对应的负责人。
这样等到开发负责人要用这个资源的时候,就不用再来问术负责设计的同学了。如果开发人员和美术人员一对一,那去问一遍倒还好,但实际在项目进程中,往往的1个设计师对多个开发人员,而且在当前快节奏的情况下,都是多个系统并行走的,也对效率有更高的要求。
试想,如果开发过程中,要反复沟通美术资源在哪里,设计师恐怕大部分时间要去应对问答了。而且开发人员时常找不到所需要的资源,也会严重影响开发进度。
4、积极主动
流程,规则,工具,如果说是形成有效闭环和反馈的客观因素, 那么积极主动就是形成闭环的主观因素,是催化剂。
很多时候都是多线程的工作状态,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处理很多任务,这也涉及到多任务的管理。
因此在很多时候,需要更积极,更主动地反馈,让下个环节的负责人清楚知道当前的情况,以便提前做好预判。
此外,积极主动,还可以确保很多有必要的反馈,尤其是向上管理,比如领导交办可能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周期完成的工作,那么中间过程或者中间结论,要及时地进行反馈,占据主动权,避免领导来主动询问。所以,无论是作为项目经理,还是项目成员,都应要积极主动去同步或者获取信息。请主动出击!
细细分析和挖掘上述闭环模型,我们会发现,在跟进、落实每项工作和事情时,我们彼此都不仅仅是完成事情本身,更需要心里装着与此相关的或同事或团队或整个项目的目标;在跟进、落实每件事情时,我们彼此不仅仅是做事情时积极主动,更需要养成“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”。 因此,闭环思维强调的不仅仅是责任心,进取心,更强调的是团队间的合作,配合的成熟度还有团队间的信任,同时,还有彼此间的契约精神。
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都在做什么?
大厂数据产品民工来回答啦,先说一下我的背景,我是通过0经验自学转行产品经理的,曾经在某互联网大厂做了2年产品经理,都说产品是互联网行业门槛最低的岗位?人人都是产品经理?产品钱多事少好摸鱼?活都是开发干,产出都是产品拿???
No,No,No本厂妹今天现身说法
想象中的产品工作
经过详细的数据分析,用户调研需求分析,最终归纳总结n个用户诉求,并在仔细评估价值后产出产品需求,拉通各个业务方和合作方,大家一拍即合,迅速推进
实际中的产品工作
十个需求有八个都是老板拍脑袋要做的,不但要说服自己做,还要做好,想出合理的价值,经过和合作方180轮撕逼,艰难的推进。进度慢了,上线效果不好了,都要被老板质疑“你能力不行”
想象中的产品工作
研发、测试、运营都是你的小弟,作为项目的核心成员,一声令下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力往一处使,互相补位,把需求完善的尽善尽美,做的又快又好
实际中的产品工作
项目延期,找产品;功能不好用,找产品;有用户咨询,找产品;出了线上问题,都怪产品。把产品杀了祭天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
想象中的产品工作
每天做做数据分析,写写文档,喝喝咖啡,催项目成员进度,聊聊微信,完美的一天就过去了
实际中的产品工作
一天八个会,开会十小时,各个业务方轮番撕逼,你有你的排期,我有我的优先级,谁也不服谁,谁也不松口。夜深人静终于可以抹黑写个需求,又要被“灭负’’,只能默默背着电脑回家奋战到黎明
想象中的产品工作
汇报时项目数据表现超出预期,价值明确,老板器重,升职加薪一路升级
实际中的产品工作
一年十个项目,有八个石沉大海,另外两个一堆故障,各种合作方怨声载道,觉得产品的存在就是劳民伤财。侥幸有一个项目出了成果,也是老板指挥的好,开发架构设计的好,运营的策略指定的好。产品?产品一个传话筒,能有什么用?
哈哈,听了上面的这些,如果觉得可以接受,那恭喜,你是真正的产品人,一颗强心脏,就是成为产品最重要的要素。不用紧张,只是跟风自黑,工作中,想象中和实际上提到的场景都会遇到。随着产品能力越来越强,经验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可以驾轻就熟的拉通各方,生活就会越来越向想象中前行啦(知道怎么处理事情处理关系,就不至于夜深人静气的蒙在被窝里哭了)
除了以上的「跟风自嘲」外对于想转行产品经理的小白我也有几个建议想给到大家,比如从0到1培养对产品的基本认知就是非常重要的~
像我的日常会负责产品三个版本的迭代和优化,经历了产品设计/开发/测试/上线的全流程,每天属于精分状态来回切换:
1.版本1处于上线阶段:线上需求跟进一需求池整理一数据&反馈回归一小版本优化
2.版本2处于开发&测试阶段:排期一跟RD沟通产品细节一文案和埋点梳理
3.版本3处于设计阶段:需求调研—MRD撰写一跟交互沟通产品细节一需求评审
作为一个老社恐本人,我的工作需要跟n个角色对接,比如跟研发/设计/运营/测试/客服/产品同学沟通需求,刚开始我很不适应也出现过一些社死现象,到现在能够很好地接招和沟通。我发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80%的工作都在对接,这是我经常面对的2个情况以及我的浅浅思考
RD说这个需求我做不了
1)明确背后真正的意思:真的做不了/能做不想做
2)解读现象的根本原因:技术/排期/时间成本/开发/难度/预期/收益
3)被argue 时快速给出解决方案
4)本质上如何让RD 多做:维护关系/利益共同体
交互说:这个需求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好:
1)认可想法怎么回答
2)不认可想法怎么回答
当然不被argue的前提还是要提升自己的产品能力,所以自己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吧
不足之处:
1)保持穷尽思维:写 MRD时逻辑要穷尽且互斥,想到最完全的解决方案
2)排定事情优先级:按照对接角色和跟进版本把每周对要做的事情排列出来制作成表格
3)做好项目管理:需求的推动需要多重角色的配合,根据自己的ddl把对接角色的ddl排出,以免自己的事情延期
4)汇报关键节点:定期反馈重要节点的状态,周期长的需求及时反馈中间态以防止想法偏移
其实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说,不要神化任何一个工作。资本家不是傻子,不会付出远高于你工作价值的工资聘请你来工作。生活也总是有苦有乐的,永远在走上坡路,才是最重要的~